来源:平凉日报、甘肃科技报
扶贫路上的“贴心书记”
——追记泾川县党原镇赵家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赵兴军
草帽还静静地放在沙发扶手上,半罐辣椒酱仍放在原处,锅碗瓢盆也原封未动,办公桌上放着几个大大小小的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书写着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可是,这些笔记本的主人——原党原镇赵家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赵兴军却默默离开了。11月6日清晨,赵兴军因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病逝,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7岁。11月6日11时,当赵兴军的妻子冯雁医院,得知丈夫的病情后,一下子瘫软在地,晕厥了过去。醒过来她伏在丈夫的床前,嚎啕大哭。在场的所有人,眼睛都湿润了。“11月5日,赵书记、我、杨斌在镇上开完人口普查推进会和扶贫工作例会,还乐呵呵地去镇上的永升餐厅吃饭,赵书记当时点了一碗炸酱面。吃完饭后,大概晚上8点半,回到村上,赵书记主持召开了党员会议,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十点多我们就和往常一样休息了……”赵兴军的同事薛振兴说:“那天早晨,我们忙完手头上的事,猛然发现,赵书记还没有起床,我就去敲他的门,叫了几声屋里没人答应,我就用拳头捶了几下门,还是没有回应,我慌了,意识到事情不大对,就赶紧叫来了村主任,我们转到房后,捅开窗户发现赵书记像睡着了一样,一动也不动;我们就立马拨通了,随后撬开窗户冲了进去,村医赵大夫也赶到采取了紧急抢救措施,后来医院进行抢救。”年出生的赵兴军,是联通平凉分公司工会的一名干部。年,他主动请缨,到基层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在党原镇高寨村担任村上的第一书记。年8月,他被调整到党原镇赵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赵兴军走访困难群众。(资料图)
赵家村是党原镇8个贫困村之一,工作条件艰苦,但赵兴军没有丝毫怨言。担任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长后,为了准确掌握贫困户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他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3年多的时间里,他走遍了8个村民小组户。走访了多少贫困群众、进行过多少次调研,赵兴军的同事已记不清,只留下了好几本记满了各式各样问题的笔记本。在他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了走访过程中发现的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各种问题,以及梳理出来的工作重点和解决办法。赵家村村委会主任赵守璧清楚地记得,赵兴军担任第一书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解决办公设备和为村上接通光纤拉网。赵兴军利用行业优势,积极向单位汇报给赵家村接通了互联网,解决了信息进不来、出不去难题;并积极争取基站建设项目,实现了全镇及帮扶村网络全覆盖,同时给赵家村贫困户赠送话费卡多张。他还为赵家村村委会购买了3台电脑、1台打印机和铁皮文件柜,改善了赵家村村委会的办公条件。记者在党原镇走访了解,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赵兴军为人诚恳,很随和,也很热心,真正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赵兴军和困难群众交流,了解民情。(资料图)
“我们扶贫干部虽然很普通,但只要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做好了,让群众满意了,就能得到群众认可。”这是赵兴军生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赵书记是个热心人,我和他共事17年,他的为人我很了解,但凡谁家有个困难,他总会搭把手。”44岁的尚西平说,“就拿村上张静一家来说,她丈夫外出打工出了意外,丢下孤儿寡母,今年赵书记协调我们公司为张静大女儿张亚妮找了份假期实习的工作,他还经常去张静家里探望。”今年55岁的赵小明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家陷入困境。赵小明因患肾衰竭,高额的透析和手术费让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走访入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在为赵小明捐款的同时,忙前忙后为其募集善款,发动水滴筹,为其纾解了燃眉之急。赵家村五组村民郭慧琴,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留下她抚养两个小孙子。她告诉记者:“赵书记对我家的帮助很大,是个好人。”说着她眼眶湿润了,“我家两个小孙子可多亏了赵书记,我的大孙子刚生下来就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在保温箱里足足待了一个多月,经常要做康复训练,赵书记得知情况后,经常来我家探望,嘘寒问暖,在康复期间,赵书记还送来了块钱。”郭慧琴说着顿了顿,用袖子擦起了眼泪。“我这小孙女出生后,经医院诊断为发育迟缓,需要不停做康复治疗。年12月份,这俩孩子都感冒了,怎么治疗都不见好,无奈之下,我们将孩子转到兰大二院看病,一个月时间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那时候,我不敢去买菜,就连一袋盐都买不起……赵书记知道后,他往我的卡上打了元,给单位汇报为我们捐了块钱……”郭慧琴说着,收不住泪水。赵家村是果品大村,全村果园亩,挂果园达到亩,年收入达多万元,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苹果园。但年10月17日的一场冰雹让他们村的苹果大面积受灾。55岁的赵家村七组村民赵青龙说起那场雹灾,仍然记忆深刻。“我家7亩挂果园,果子全被冰雹打成了伤疤,卖不出去,我媳妇天天哭。在赵书记的帮助下,市联通公司对我们的苹果进行爱心义购,当时我们的‘烂脸’苹果在市场上五六毛钱都卖不出去,最后一块五卖出去了00多斤。”赵青龙说,除此之外,赵书记还找保险公司理赔,那段时间,他经常看到赵书记在县城和村里来回跑,大家都很感激他。在他的及时衔接下,保险公司对赵家村全村共计理赔万元,亩均元、户均元;他还与富原红公司对接收购果品,最高每斤达到2.9元,减少了果农损失,帮助果农树立了信心。今年65岁的赵家村村民赵崇怀智力一级残疾,是一名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在一次走访入户中,赵兴军得知赵崇怀还借住在隔壁堂兄堂嫂家中,便积极联系县住建局、民政局和扶贫办,为赵崇怀争取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资金2万元和残疾人补助,在镇政府帮助下修建了30平米砖混结构的新房,接通了水电。在赵家村采访,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赵兴军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对群众的承诺。青山不语,泾水呜咽。赵兴军因公殉职后,联通甘肃公司、联通平凉分公司和泾川县各级领导都进行了吊唁和慰问,只愿他能够安息。在赵兴军的追悼会上,他的女儿赵颖情绪失控,一句“您说闲了要给我寄最甜的苹果维纳斯黄金,可是现在还没有吃到”,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不少人潸然泪下。一片丹心为乡亲,两袖清风助脱贫。赵书记走了,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倒在了扶贫工作一线,但他心怀群众、踏实肯干的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扶贫工作者仍奋斗着、坚守着……(赵永刚史红玉文/图)冬天来了,他却走了——追记泾川县高平镇下梁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军历经20多天的全力抢救,王军最终还是没能醒过来,于年11月6日凌晨5时左右彻底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过、热爱过的平凡世界。王军是甘肃省广电网络平凉分公司工会副主席。年6月,被省上下派到下梁村任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年10月13日上午,他因摔倒诱发脑梗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给生前的亲朋好友和同事们留下无限惋惜和悲痛。妻子马永萍说,84岁的婆婆,被大家隐瞒着到现在还不知道儿子已去世的消息。她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告知她老人家。传承父母支援大西北的精神做倾心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据了解,王军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河北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夫妻俩曾从河北省报名参加支援北大荒建设,后于年再次响应党中央号召,王军父亲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赵玉珍支援大西北,从此便将一生的奋斗岁月献给了大西北的小县城——静宁。年,赵玉珍听说儿子要去泾川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还高兴地激励儿子说,当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听从党和组织的安排和号召,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静宁,你这次能参与国家的脱贫攻坚也是好的。往祖国需要的地方走,这一直是我们这一批老辈援建人的光荣传统。当年20岁的赵玉珍虽然挺过了初到静宁时的各种艰难困苦,但如今风烛残年的她,无人敢告知儿子已先她一步离世的消息。扶贫路上倒下的人群众永远记得你当初王军病倒的消息在下梁村传开后,几位平时经常受到王军关心帮助的孤寡、贫困老人急了,一遍又一遍跑到村部打听消息,都在为他祈祷,特别是连走路颤颤巍巍很少出门的90岁高龄的梁立华老人也来询问。听闻这些,作为妻子的马永萍哭了!她说:“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群众惦记着,也算没有给驻村干部丢脸!”村支书梁昌荣说,王军平时驻村入户很认真,对下梁村民情烂熟于心,全村的贫困户家的情况更是掌握得一清二楚。平时为人仗义,体恤孤苦,所以群众基础特别好,病倒那天,村上好几个老人还心急火燎地来找过他呢,都是专程打听王军病情的。“听说他们单位效益不好,一个月也就领一千多元的工资。但见不得贫寒孤寡的王军经常自掏腰包为村上的贫困户买这送那的。”梁支书感动地讲起了王军在村上扶危助困的点点滴滴:去年冬天,他买了八九件新棉衣送给村上的特困户、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由于他为人热心忠厚,村上一些高龄老人都喜欢拿他当亲儿子对待,家里有个大事小情总要给他打电话问个主张,或者直接上门找他。平时谁家有困难都会积极想办法、找门路帮助解决。他常常为村上那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五保户跑腿办医保,或者为留守儿童办入学手续。王军的同事告诉记者说,村上的李爱华老人,几年前不幸没了儿子,王军来了以后,老人多时都由王军照顾。中秋节前几天,老人为了感谢王军,专门到村部送来自己做的菜团子馍馍。但不曾想,在国庆放假期间,李爱华老人突然去世了。收假后赶到村上的王军得知消息后,呆愣了半天,他眼泪花花地说:原来老人拿菜团子是告别的意思。残疾人王拴录有精神病问题,王军联系乡村干部赶紧把他送往平凉的一家精神病院;一些偏远的村组群众原来吃水有问题,他知道后,第一时间联系水管站解决水源问题……这些在有本事的人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当时身处困境的老百姓来说,都是过不去的大事。梁昌荣支书还说,下梁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高粱,去年的高粱市场价8毛钱一斤,为了让20几户村民多卖钱,王军联系静宁县一家酒厂9毛钱一斤帮着把村上的4万斤高粱全部销售了出去。“王军还很在意的一件事就是在工作中发现村上的红白事真得很浪费钱财,就下功夫引导劝说村民办红白事要节俭。他说,不要攀比,勤俭持家不丢人!”“他为我们这个深度贫困村的顺利脱贫是做了贡献的!建核桃园、山楂园,修建塑料大棚,硬化、沙化村级道路,都有他的身影。”梁支书说。村上的贫困群众得知王军生病的消息后,要给他捐款,他的妻子马永萍听见消息后急忙捎话给乡亲们:“心意我领了,谢谢你们,但捐款我不能要,你们的难肠我知道……”说起丈夫,马永萍眼泪总是止不住:“我知道他这几年工资不高,又向来热心,每次他休假回家时,我都会主动买些零食和学习用品,让他带给下梁村的孩子们。”乡村振兴在即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仍需努力据了解,王军帮扶的下梁村位于高平镇东南部黑河流域,处于半山区地带,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距县城42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有残疾人口15人,低保户44户93人。目前,下梁村已实现稳定脱贫。村上有了成熟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健全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绿化美化成效明显。一个崭新的下梁村正在迈向发展新里程。但是,面对脱贫成果,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的王军,生前他在积极思考着,还跟同事说,下梁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贫困群众致富技能还有欠缺,产业发展规模尚小,群众致富门路少。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补的课还很多……据王军同事介绍,王军今年已经56岁了,快到退休的年龄。“有次他跟我说,自己来下梁村两年多,想到马上要退休的人了,不如继续申请留在基层一线,还可以在退休前为村上再多做点事,也算是有价值。”“国庆假之前,他还约我一起上山去看核桃园,没想到13号早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其实,王军夫妇俩曾经都是静宁县电视台的记者,平时夫妇俩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都喜欢热心帮助社会弱小和困难群体,在当地记者圈子和群众中口碑很好。此次王军病倒在脱贫一线的岗位上,收到消息的很多记者朋友纷纷表示,王军当年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工作认真,经他挖掘报道的典型很多,其实他自己就是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心里装着群众的记者。哀乐阵阵,草木含泪。王军不幸去世后,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均前来吊唁慰问,共同向这位倒在扶贫一线的普通干部致敬,并寄托哀思。责任编辑:薛亚琴主编:雷建智
??重磅!静庄高速即将通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来源:平凉日报、甘肃科技报扶贫路上的“贴心书记”——追记泾川县党原镇赵家[详细]
刚刚出生的宝贝,身体十分娇嫩脆弱。他们可能会发生一些异常现象,需要妈咪在[详细]
来源:平凉日报、甘肃科技报扶贫路上的“贴心书记”——追记泾川县党原镇赵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