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院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写信的是一名小胖威利综合征患儿的妈妈,她在信中说儿子小凯(化名)出生后被诊断为脑瘫,6个多月才学会自己吸吮进食,因饮食无节制4岁时体重飙升至68斤,经过熟人介绍找到了医院内分泌科薛颖主任……这位妈妈刘女士在回述儿子的成长经历中,讲述了一名罕见病患儿所遭遇的各种波折。
究竟小胖威利综合征是种怎样的疾病?在确诊和治疗方面需要提醒家长注意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医院医生。网络配图不知饥饱喂啥吃啥,4岁幼童体重飙到68斤刘女士在来信中介绍,儿子小凯出生于年,与一般婴儿不同的是,他出生后不会哭、不会吃,身体很软,肌张力低并伴有隐睾,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在重症监护室里度过了27天。期间,经专家会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瘫),医院、医院、北京医院也说是脑瘫,需要长期坚持康复。
此后,她带着孩子开始了长达7年的康复治疗。在陪伴小凯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刘女士对儿子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突破都格外注意:
“我清楚地记得,6个多月大时,孩子才学会自己吸吮进食;在27个月大时,孩子终于学会了走路。
刘女士说,对于孩子的转变,作为父母最初感到的是由衷的喜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从转变中又发现了些许不妥。
“我们家小凯出生后一直就吃奶困难,可9个月大的时候,孩子突然食欲大增,本来我们都还挺开心的,可后来慢慢发现,这孩子仿佛不知饥饱,怎么喂怎么吃,喂多少吃多少。
刘女士说,这种情况下,4岁时的小凯体重已达68斤,身高却只有80多厘米,看上去像一个圆鼓鼓的皮球。专家慧识罕见病,几经周折助患儿明确病情看着日渐肥胖的儿子,刘女士愈发担心他因过度肥胖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于是来到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找到了薛颖主任。对刘女士来说,
带儿子初诊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薛主任第一眼看到小凯的样子,就说出一串英文名称,后经解释为普拉德威利综合征(俗称小胖威利综合征),因为是罕见病,她还让我们上网去查阅下资料。”
刘女士遗憾地表示,由于小凯过胖,所需的检查没有做成功,所以第一次诊疗草草结束。时隔半年多,他们医院检查,但因对罕见病缺乏了解,全家都不认同薛主任的判断,在诊断方面耽搁了很长时间。
年11月,在薛颖主任的百般劝说下,小凯做了基因检测检查,最终被确诊为薛主任之前所判断的小胖威利综合征此时,距离孩子出生发病已经过去了整整4年。根据小凯当时的身体情况,薛颖主任给出的治疗方案是注射生长激素与控制饮食。从4岁至今,小凯基本按照医嘱接受治疗,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为此,刘女士表示:
“小胖威利综合征属于罕见病,了解这种疾病的医生少之又少,我们幸好能在4岁时就遇到了薛颖主任,相比其他患者,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越早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对患儿越有利“患有小胖威利综合征,如缺乏及时治疗和有效干预,会导致严重的激素失调、情绪行为失控、智力语言障碍、性器官发育不全。同时会因饱食中枢调节不良,过度肥胖,导致出现阻塞性呼吸、血糖过高及心脏方面的问题等。”
薛主任解释说,自己之所以能一眼看出小凯的病情,是因为孩子的外貌很符合小胖威利综合征的表现,如身材矮小、皮肤白、前额窄、杏仁眼、小嘴、嘴角下垂、过度肥胖等。小胖威利综合征是基因缺陷导致的严重慢性疾病,无法彻底根治,且并发症多,患者需终身接受各种治疗和康复,仅生长激素治疗就将花费数十万元,经济压力大。确诊后给患者家庭带来长期的低落情绪、巨大的心理压力及无限的恐慌心理,同时也意味着庞大的精力付出和巨额的资金消耗。
目前针对小胖威利综合征,以生长激素治疗为主,另外需要定期监测患儿的并发症,在家庭方面,需要严格执行运动康复训练和饮食控制。薛主任说,随着医学水平的增长,小胖威利综合征认知度越来越高,被确诊的“小胖墩”也越来越多。小胖威利综合征易误诊,经常被当成脑瘫、肥胖治作为多系统化异常的复杂综合征,小胖威利综合征涉及内分泌科、口腔科、骨科、眼科、神经内科、血液科、外科、康复科、营养科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因医生对罕见病的认知有限,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薛主任说,有数据表明,我国的小胖威利综合征患者超过10万,但是统计到的却寥寥无几,并且大部分都在接受错误的治疗。比如——
孩子一生下来,可能因脑发育不良被当成脑瘫治疗;
婴幼儿时期,吃得多、体重增长快,会被当成单纯的肥胖;
有些孩子年纪稍长一些,会出现身材矮小、小阴茎、打呼噜、心脏问题等,则会被家长带往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心内科等科室就医。针对国内大多数“小胖威利”仍处在被忽视的状态。薛主任建议,家长要及时健康和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第一是心脑血[详细]
刚刚出生的宝贝,身体十分娇嫩脆弱。他们可能会发生一些异常现象,需要妈咪在[详细]
健康和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第一是心脑血[详细]